当地时间10月9日,瑞典科学院宣布,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·B·古迪纳夫(John B Goodenough)、M·斯坦利·威廷汉(M Stanly Whittingham)和吉野彰(Akira Yoshino),以奖励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贡献。
磷酸铁锂(LiFePO4),或者简称为LFP,在它的晶体结构中,铁与氧组成 FeO6 八面体,磷与氧组成 PO4 四面体,这些八面体与六面体按照一定规则构成骨架,形成Z 字型的链状结构,而锂原子则占据空间骨架中所构成的空位中[7]。相较于钴酸锂的层状结构,LFP的空间骨架结构更稳定,锂离子在骨架的通道中也能快速移动。同时,LFP的成分是非常廉价的铁与磷,价格远低于钴。虽然LFP也存在着不足之处,比如它的储能效果比钴酸锂要差一点,但它的稳定性和低成本迅速吸引了产业界的注意。美国的A123 公司靠着生产LFP,一度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的霸主。不过因为LFP的出现了问题,牵扯进了当时世界多家电池巨头,一度闹得人心惶惶,也造成LFP的推广之路磕磕绊绊。即便如此,LFP这类材料在未来储能领域,尤其是对低成本、稳定性要求高的应用中前景广阔。
先有钴酸锂,后又有磷酸铁锂,古迪纳夫 “锂离子电池之父” 的称号当之无愧。此时的锂离子电池,早已成为各大电子消费品的主要组成,甚至连电动车也被囊括进了它的版图。
备注:资料来源网络,如需删除,请联系021-335870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