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886-0902

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以下几个错误的操作方式要避免

高效液相色谱仪(HPLC)作为精准分析检测的核心设备,广泛应用于医药、食品、环境监测等领域,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、重复性,以及仪器的使用寿命。在实际操作中,若忽视细节或违反操作规程,易引发柱效下降、检测器故障、数据失真等问题。以下从四个核心环节,梳理高效液相色谱仪必须避免的错误操作方式,为实验操作提供科学指引。

一、流动相处理:忽视纯化与脱气,埋下系统隐患

流动相作为 HPLC 分析的 “载体”,其纯度、脱气效果直接影响色谱柱性能与检测精度,常见错误操作集中在以下两点:

  • 错误 1:直接使用未经过滤的流动相。部分操作人员为节省时间,将未经过 0.22μm(或 0.45μm)滤膜过滤的甲醇、乙腈或缓冲液直接倒入溶剂瓶。流动相中可能含有的微小颗粒(如试剂杂质、尘埃)会随流动相进入色谱柱,堵塞柱内填料孔隙,导致柱压骤升、柱效快速下降,甚至造成色谱柱损坏;同时,颗粒还可能污染进样阀与检测器流通池,影响仪器正常运行。正确做法是:所有流动相(包括水相、有机相、缓冲液)均需通过对应孔径的滤膜过滤,且水相、有机相需使用不同滤膜(水相用亲水膜,有机相用疏水膜),避免滤膜溶解污染流动相。

  • 错误 2:流动相未脱气。若直接使用未脱气的流动相,其中溶解的氧气、氮气等气体在色谱柱中因压力变化会释放气泡,气泡进入检测器后会导致基线剧烈波动、出现尖锐杂峰,严重时会中断流动相输送,造成分析数据失真;此外,溶解氧还可能与流动相中的有机相(如甲醇)或样品发生反应,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。正确做法是:采用超声脱气(一般超声 15-20 分钟)、在线脱气或真空脱气等方式,尤其在使用缓冲液或混合流动相时,需延长脱气时间,避免气泡残留。

二、样品准备:预处理不当,导致分析结果失真

样品预处理是 HPLC 分析的关键前序步骤,错误操作会直接影响分离效果与定量准确性:

  • 错误 1:样品未过滤或过滤不规范。若将含有悬浮颗粒、絮状物的样品直接进样,颗粒会堵塞进样针、进样阀,甚至随样品进入色谱柱,与流动相中的杂质共同加剧柱污染;同时,颗粒在检测器中会产生假信号,导致色谱峰形拖尾、基线漂移,无法准确判断样品组分。正确做法是:使用 0.22μm(与流动相滤膜孔径一致)的针式滤头对样品进行过滤,过滤时需弃去初始几滴滤液,避免滤头污染样品;对于粘稠度较高的样品,需先进行稀释或离心处理,再进行过滤。

  • 错误 2:样品溶剂与流动相不兼容。部分操作人员为方便,使用与流动相极性差异过大的溶剂溶解样品(如用纯甲醇溶解需用磷酸盐缓冲液 - 乙腈作为流动相的样品),会导致样品进入色谱柱后因溶剂与流动相混合不均,出现 “溶剂效应”—— 表现为色谱峰分裂、峰形不对称、保留时间漂移,严重时会影响组分分离度,无法准确定量。正确做法是:选择与流动相初始比例(或极性相近)的溶剂溶解样品,若样品在流动相中溶解度较低,可适当提高有机相比例,但需确保溶剂与流动相混合后无分层、无沉淀。

三、仪器操作:参数设置与操作流程错误,损伤仪器部件

仪器操作环节的不规范,不仅影响分析效率,还可能对色谱柱、检测器等核心部件造成不可逆损伤:

  • 错误 1:开机后直接升压,未进行系统排气。开机后若未先开启泵进行低流速(如 0.2-0.5mL/min)排气,直接将流速升至分析流速并升压,会导致系统内残留的气泡被压缩在管路或色谱柱中,形成 “气塞”,造成柱压异常升高;同时,突然升压会对色谱柱填料产生冲击,导致填料颗粒塌陷,缩短色谱柱使用寿命。正确做法是:开机后先将泵流速调至 0.5mL/min,打开排液阀(或断开色谱柱入口端),待流出液无气泡后,关闭排液阀(或连接色谱柱),再逐步升高流速至分析条件,避免流速骤升骤降。

  • 错误 2:分析结束后未及时冲洗系统与色谱柱。实验结束后若直接关机,流动相中残留的缓冲液(如磷酸盐、醋酸盐)会在色谱柱内干燥结晶,堵塞填料孔隙;同时,缓冲液与有机相混合后若长时间停留,可能产生沉淀,污染进样阀与检测器流通池;对于反相色谱柱,若未用纯有机相(如甲醇、乙腈)封存,柱内残留的水相会导致填料水解,降低柱效。正确做法是:分析结束后,先使用不含缓冲盐的流动相(如甲醇 - 水)冲洗系统 20-30 分钟,再用纯有机相冲洗色谱柱 30 分钟以上(确保柱内无缓冲盐残留),最后关闭泵与检测器,待柱温降至室温后关机。

  • 错误 3:检测器操作不当,影响检测精度。常见错误包括:紫外检测器未进行基线校正即开始分析,导致基线漂移影响峰面积积分;荧光检测器未开启氙灯预热,直接进行检测,导致光源强度不稳定,出现荧光信号波动;检测器流通池污染后未及时清洗,残留的样品或流动相在流通池内吸附,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,出现假阴性结果。正确做法是:开机后需对检测器进行基线校正(紫外检测器需预热 30 分钟以上),荧光检测器需提前开启氙灯预热 1 小时;实验结束后,需用合适的溶剂(如甲醇、乙腈)冲洗流通池,若流通池污染严重,可使用稀硝酸(针对金属离子污染)或超声清洗(需拆卸流通池,按仪器说明书操作)。

四、维护保养:长期忽视维护,缩短仪器使用寿命

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定期维护是保障其稳定运行的基础,忽视维护易导致仪器故障频发:

  • 错误 1:长期不更换进样针与密封圈。进样针长期使用后,针尖易磨损或变形,导致进样体积不准确,出现定量重复性差;进样阀密封圈长期受流动相腐蚀、样品摩擦,会出现密封不严,导致流动相泄漏、进样交叉污染(前一样品残留影响后一样品分析)。正确做法是:每使用 500-1000 次进样针后,检查针尖状态,若出现磨损及时更换;进样阀密封圈每使用 3-6 个月(或出现泄漏时)更换,更换时需注意密封圈型号与安装方向,避免安装错误导致密封失效。

  • 错误 2:色谱柱储存与使用不当。将不同类型的色谱柱(如反相柱、正相柱)混合储存,未标注使用记录,易导致色谱柱误用(如用反相柱分析正相样品);色谱柱长期不用时,未按要求用专用溶剂封存(如正相柱用正己烷 - 异丙醇封存),导致柱内填料干裂或受潮;使用时随意改变色谱柱温度范围(如超过色谱柱标注的最高温度),导致填料性能退化,柱效下降。正确做法是:色谱柱储存时需标注型号、使用时间、上次分析样品类型,按极性或类型分类存放;长期不用时,用对应的封存溶剂冲洗后密封两端,存放于阴凉干燥处;使用时严格遵守色谱柱的温度、pH 范围要求,避免超范围使用。

总之,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需严格遵循 “预处理规范、参数设置精准、维护及时” 的原则,避免上述错误操作。只有规范操作流程,才能保障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,延长仪器使用寿命,为实验研究与质量检测提供有力支撑。


免责声明:本平台文章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所转载文章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作删除处理以保证您的权益!